2020 官网升级中!现在您访问官网的浏览器设备分辨率宽度低于1280px
请使用高分辨率宽度访问。

产教融合 生态共赢|2025增材制造教育创新与应用发展论坛在福州成功举办

发布时间:2025.11.03   阅读次数:3

分享到:

金秋十月,闽江潮涌。10月30日,以“产教融合、生态共赢”为主题的2025增材制造教育创新与应用发展论坛在福州圆满落幕。本次论坛由华曙高科与福州科拓鸿宇科技有限公司联合主办,汇聚了增材制造领域“产、学、研”三界代表,共同探讨增材制造技术与教育科研的深度融合路径,为福建乃至全国增材制造教育生态建设与产业升级注入新动能。

参加此次论坛的行业协会、高校科研院所及龙头企业代表超50人,特邀嘉宾包括福州科拓鸿宇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文鸿、副总经理陈光炜,福建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彭响方,福建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兼福建省机械工业联合会副会长黄卫东,华中科技大学材料成形与模具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教授李晨辉,深圳大学材料学院研究员付韶华,以及广州德擎光学科技有限公司AMM项目负责人周志光,上海漫格科技有限公司产品售前总监那晓旭,华曙高科市场副总监朱露平,华曙高科金属产品线工程师潘德聪、高分子产品线工程师熊昌炎等。华曙高科华南区客户经理万迈越主持论坛。

华曙高科华南区大区经理孔庆聪致欢迎词时表示,热烈欢迎各界嘉宾出席论坛,特别感谢福州科拓鸿宇为论坛举办提供的支持。华曙高科以“持续创新助力增材制造产业化”为理念,国际化布局成果丰硕,在多领域落地成果,其增材制造解决方案已服务全球3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汽车、鞋模、航空航天与医疗等领域已形成国际化应用,并通过开源技术与创新产品矩阵,为不同地区的产业升级提供适配方案,推动全球增材制造产业化进程。未来将持续深化福建本土合作,携手各方共建产业生态。

在随后的主题演讲环节,10位行业专家围绕增材制造技术创新、材料研发、软件平台、过程监控及产学研实践等维度展开深度分享,内容务实且前沿。

福州科拓鸿宇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陈光炜以《3D打印赋能智造未来:福建省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实践与展望》为题,介绍了福建高校与企业合作落地路径:通过共建教学实验室、联合科研、定向培养人才,已实现多所高校3D打印教学平台常态化运行,为区域产业储备核心力量。

在主题为《增材制造产业化进程中的痛点与突围》的发言中,华曙高科市场副总监朱露平系统剖析了当前行业迈向产业化面临的五大共性挑战,包括降本增效、质量一致性、安全性、智能化等核心难题。作为工业级增材制造领域的全球领先企业,华曙高科正凭借其持续的前沿技术突破,为行业提供切实可行的“突围”路径。通过一系列自主可控的核心技术,华曙高科正持续强化其作为产业化赋能者的品牌角色,为航空航天、模具、3C、汽车、医疗、科研教育等高端制造领域的用户,从原型开发转向真正的批量生产,提供了关键且可靠的技术支撑。

华曙高科金属产品线潘德聪介绍,华曙高科自主研发的“光束整形”技术,通过对激光能量分布的精确控制,显著提升了打印效率及零件的表面质量与力学性能,确保了批量化生产中至关重要的效率和质量一致性。同时,其领先的“少支撑”技术,有效减少了支撑材料的用量与后处理工时,进一步降低了综合生产成本,缩短了产品交付周期。

华曙高科高分子产品线熊昌炎介绍,在高分子领域,公司通过“深度开源”策略,打破传统设备与材料的封闭绑定,为用户提供更灵活、更具成本效益的选择,助力实现更高效、更经济的生产模式。

材料创新方面,福建理工大学彭响方院长分享《下一代弹性泡沫材料的数字设计与增材制造》,团队以数字设计优化材料结构,该材料在民用家居、工业缓冲领域前景广阔,为高校科研提供方向。

深圳大学付韶华研究员介绍定制化合金粉末开发平台,可按需定制成分,加速科研成果转化;福建理工大学黄卫东教授展示增材制造专用高强耐热AI-Cu合金,其已应用于航空航天零部件,填补国内空白;华中科技大学李晨辉教授团队在华曙403P系列设备上完成碳化硅陶瓷增材制造技术突破,成功实现米级大型构件和毫米级精细结构的增材制造;

广州德擎光学周志光、上海漫格科技那晓旭则围绕 SLM 过程监控、增材制造一体化软件平台,阐述质量管控与数字整合对产业升级的意义。

此次论坛的成功举办,为福建增材制造教育生态建设搭建了重要桥梁,也为全国增材制造“产教融合发展”提供了实践参考。未来,随着各方协同发力,增材制造必将成为推动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的核心力量,为制造业转型升级贡献更大能量。